欢迎访问发体历史网!微信公众号:

让-保罗·萨特生平经历 怎样评价让-保罗·萨特?

时间:2019-08-17 09:32:37编辑:相形

让-保罗·萨特是谁?怎样评价让-保罗·萨特?以下为您介绍让-保罗·萨特。

让-保罗·萨特简介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让-保罗·萨特生平经历 怎样评价让-保罗·萨特?

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让-保罗·萨特生平经历

一、让-保罗·萨特早年经历

萨特出生于巴黎,父亲是海军军官,在他不到两岁时去世。萨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过的。他的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家中拥有大量藏书,使儿童时代的萨特受到了良好教育,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1915年,萨特考入亨利中学,学习成绩优异,期间接受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影响。1924年到1928年间,萨特在具有现代法兰西思想家摇蓝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并结识了一同应试、获得第二名的西蒙娜-德-波伏娃。

同年,萨特在一个气象台里服兵役,为期1年半。1931年4月,萨特去了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勒阿弗尔(La Havre),在高中教哲学,同时写作小说和哲学论文。

1933年萨特赴德留学,悉心研读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这就是一切从人、人的意识出发来研究人和这个世界,把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看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

让-保罗·萨特生平经历 怎样评价让-保罗·萨特?

与此同时他开始了文学创作。二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次年被俘虏,在战俘营中度过了10个月的铁窗生涯。战争与现实使萨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战前的个人主义和纯粹个人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开始利用文学干预生活。

二、让-保罗·萨特辉煌经历

1943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L'Être et le Néant)。仍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写进这本哲学专著中。写作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因为煤炭短缺和电力供应不足,萨特就到住所附近的一个叫弗洛的咖啡馆,用乙炔照明来写作。

书问世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44年,萨特的新戏《间隔》(Huis-clos NO EXIT)(又译《密室》)公演。这部戏只有三个演员,同时自始至终同时在舞台上。大致情节是:三个人,一男两女,他们死后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每个人都需要其中另一个人,而每一个又都妨碍另外两个人彼此依靠,最后终于没有任何一个人达到自己的愿望。

这次演出大获成功。戏剧中的台词“他人,就是地狱!”成为萨特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之一。萨特甚至被邀请作了一个关于《间隔》的演讲。而后萨特又创造了一些戏剧。1945年与他人合作创办了《现代杂志》,评论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并从此成为职业作家。

10月,萨特在现代俱乐部作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的演讲。演讲中萨特向公众阐明了些基本观点。指出存在先于本质。

1946年创作《死无葬身之地》(Mort san sépulture萨特战后的第一个剧本)1946年《毕恭毕敬的妓女》(La Putain respectueuse或译《可敬的妓女》曾改编拍摄为同名影片),1948年2月萨特接受邀请担任革命民主同盟(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révolutionnaire)执行委员。

让-保罗·萨特生平经历 怎样评价让-保罗·萨特?

开始“介入”政治活动。但不久就和其领导人胡赛之间产生分歧并且日趋严重。第二年四月,萨特自己召开了一个革命民主同盟大会,在会上宣布同胡赛对着干。而此时,萨特的政治立场介于左翼与右翼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因此倍受两方面的攻击。同年,《肮脏的手》(Les Mains sales)。50年代初期,萨特在政治上逐渐倾向共产党。成为共产党同路人。1952年暑期的共产党人雅克·杜克洛被捕和6月4日发生的罢工失败对萨特造成很大的刺激。

他撰写并发表《共产党人与和平》试图说明共产党和工人间的关系,分析造成罢工失败的根源。1951年《魔鬼与上帝》(Le Diable et le Bon Dieu萨特本人非常喜欢这本剧本),1952年,阿尔贝·加缪的《反抗者》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的决裂。

(另一说是《现代》杂志的一个叫尚松写的关于《反抗者》的评论文章惹怒了加缪。而加缪却把这篇文章归罪到萨特身上)。1955年,萨特和波伏娃访问中国。

1953年《基恩》(是对大仲马戏剧《基恩》的改编),1954年5月,萨特应苏联作家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发表了后来自己也承认是“撒谎”的讲话。1955年《涅克拉索夫》出版。1955年9月萨特和波伏瓦应邀到中国访问。

对他来说中国是一个陌生的国度,而在中国,除几个法国文学专家外,人们对萨特也几乎一无所知。11月2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了萨特的文章《我对新中国的感受》,萨特在法国《观察家》上也发表了《我所看到的中国》一文,谈到他对中国的感受。

1956年苏联军队入侵匈牙利,萨特谴责了苏联军队和对干涉表示支持的法共领导。并与共产党决裂。但在政治倾向上仍然向左。1957年,《现代》杂志匈牙利问题专期,萨特写了《斯大林的幽灵》一文反对苏联干涉。但他又认为,苏联仍然是血肉筑成的社会主义。

12共 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