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
纵观整个封建史,中国一共有六次农民起义,分别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汉末黄巾起义,唐朝黄巢起义,元末朱元璋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清末洪秀全起义!这六次农民起义,每一次都席卷全国,然后让人惊讶的是:唯有朱元璋起义成功,其他全部失败!换句话说,成功率只有16%,其中黄巢、李自成、洪秀全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最终却依然失败。那么,为什么只有朱元璋能够成功,这里面有着什么样的玄机?其实,关键有二:其一,朱元璋
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同年,沙皇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瑗珲条约》。1859年6月,英、法、美以进
明成祖朱棣篡位登基后,很快便面临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难题: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将来该由谁继承?换句话说,该选择谁来做太子?本来,这不是一个问题的问题,因为早在他当燕王的时候,便已经确立嫡长子朱高炽为世子,而世子自然是太子的“铁定人选”。再说,朱高炽天性仁孝、端重沉静,在朝廷内外的风评极佳,不仅让朱棣赞许有加,还是群臣属意的对象。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似乎是水到渠成之事。 不过朱高炽也有自己的致命“短处”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
武昌起义的历史功绩,首先是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其次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晋中地区民俗事象的博物馆,也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一座民居建筑。乔家是典型的浸淫了传统文化的家族,从排辈起名到家规经商,无一不显示出儒家思想的要义。比如各户的堂名,“在中堂”取”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执两端而用“之意,德兴堂取自“长发其祥,唯有德者居之”,宁守堂取自“宁静致远,取信守约”,等等,这都给了乔家的后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乔家从发迹到衰落,一共
历史记载,左宗棠出生于公元1812年,亡于公元1885年,享年74岁,而李鸿章出生于公元1823年,亡于公元1901年,享年79岁,左宗棠年长李鸿章12岁。虽然二人都出生于湘军,但是按照年龄而言,左宗棠似乎更应该资历老于李鸿章。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与左宗棠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年长的左宗棠出名更早。在1861年的时候,左宗棠已经是浙江巡抚了,而到了1862年,左宗棠已经升
晚清,已经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了,没有了鼎盛时期的繁荣,也逐渐走向了衰弱,但依然有很多非常有才华有能力的贤臣出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对于晚清都有很大的贡献,平定太平天国、收复新疆、洋务运动等。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一、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