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争夺皇位而父子相残、兄弟阋墙的故事不绝于史,似乎我们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但在宋朝,尤其是南宋则出现了一种极为独特的现象,那就是皇帝禅让。如果是一两个则不足为奇,而出现三四个则足以成为一种重大现象了。我们知道,中国在上古时期是实行禅让制的,即儒家所心向往之的王道理想——三代之治。尧将帝位禅让给舜,舜将帝位禅让给禹,这就是所谓的“大同社会”。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自禹之后
王安石变法,目的是改变国家现状,但令王安石没有想到的是改革不但阻力重重,最后还一败涂地,不但大小官员都反对,就连百姓也集体上访闹事。而倔强的王安石还是坚持改革,他认为“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当事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在他看来老百姓暂时利益受损是为日后利益增加。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也使得新旧党争的危害变得更大。神宗时期新党执政,旧党靠边。高太后垂帘听政时,为了掌控权力,扶持旧党排挤新党
北宋前三位皇帝,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都曾御驾亲征。宋太宗想一劳永逸的解决燕云十六州问题,而宋真宗是在辽国的侵略威胁下,被寇准等大臣逼着走上战场的。他是一位文人天子,能够走上战场,成为武将林立的御驾亲征皇帝中一位另类“明星”。宋真宗亲征,得从宋太宗说起。宋太宗赵光义,从哥哥手里“斧影烛光”中不明不白夺得江山,开始了他的执政生涯。北宋时期,燕云十六州自从被五代时期的“儿皇帝”石敬瑭卖给辽国起,便成
元朝是蒙古族的天下,是首次由少数名族建立的王朝,孛儿只斤·铁木真在漠北先建立的蒙古帝国,后来因为汗位之争起了内讧蒙古帝国分裂,但是忽必烈最后夺得汗位并改国号为“大元”,将大元面积一直扩张到整个西亚地区,不仅如此元朝曾经两次征讨日本。可见元朝的武力值,但从铁木真到坤帖木儿元朝统治的时间不足一百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少数名族的人一般在称呼上的时候不说姓氏,不像“曹魏”“刘汉”“李唐”“赵宋”等。所以
孟森先生曾说“自有史以来,以元代为最无制度,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于长治久安之法度,了无措意之处。” 对于蒙元的制度批判的很厉害,不是说元朝无制度,而是元朝不去虚心学习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在治理庞大的中原地区时显得过于随心所欲。蒙古人靠武力管得住被征服的汉人是一回事,这叫马上得之;管得好被征服地区的老百姓,这是另一回事,只有管理的有水平,才能够长治久安。 蒙元王朝始终没有能够全心全意学习
宋王朝定都在开封,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 我们知道,在此之前周秦汉唐王朝的首都,一般定在长安或者洛阳。除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小政权之外,没有大的王朝把国都定在开封的。宋太祖赵匡义也明白这个道理,公元976年,他到洛阳巡幸时,就打算在洛阳定都。无奈,他的弟弟赵光义和一群大臣就出来反对。 在赵匡胤的脑袋里,适合当国都的地方要么就是洛阳,要么就是长安。历代的王朝都这么选,肯定是有他原因的。赵光义的反对
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钩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各地农民起义,指向元朝。元朝在历史潮流面前衰亡。 元朝衰亡的具体原因 1.拒不接受汉化,划分等级,强征暴敛,失去民心。 2.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军队迅速腐化,这是少数民族进中原的通病,失去战斗力。
成吉思汗的梦想是有朝一日他的后代能够征服全世界,尽管他们已经实现了大半,却始终没能攻下印度。实际上,成吉思汗在世时就已经带军攻入印度边境,其子孙也持续地从中亚发起多次印度之战。 成吉思汗的报复:蒙古军队初入印度 在蒙古崛起之前,花剌子模帝国已攻打到印度边界地区,而当蒙古人准备攻打花剌子模时,突厥人已经统治了印度北部地区。据记载,苏丹首领摩柯末·花剌子模·沙对蒙古人在中国的势力很是好奇,希望
北宋初年从皇帝和士大夫都有共同的心愿,就是抑武事、兴文教。 因为唐末五代十国以来长期战乱,武力和强权在社会中处于高位,文人士大夫在朝廷和社会中的位置相形见绌,整个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仅文化知识得不到重视。所以在北宋初年统治者对文人的逐渐重视,由于科举取士和重文轻武的原因,各个阶层的读书人得以出世做官,帝国的实际主人渐渐变成了他们,在社会中也形成了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潮,并且文人
杯酒释兵权真的对吗?答案就在十五年后,相信赵匡胤一定后悔不已。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封建王朝,每一个王朝的兴衰都会伴随着不可或缺的腥风血雨。朝廷的衰落导致了乱世的出现,而乱世造就了用智慧统一中原的英雄。朝代更迭就遵循这样的规则,宋朝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唐朝末年,中原到处都是群雄,所有的统治者都开始了一场长期的分离主义战争。 例如,汉高祖刘邦一坐上王位,就用雷鸣般的手段杀死了英雄。原因很简单,他害怕